有企業從幾年前開始嘗試鮮活農產品電子商務,自己生產鮮活農產品然后通過自建的B2C網站和物流網絡完成銷售,但是截至目前盈利的并不多,農業部市場信息司市場流通處處長陳兆云認為,農業生產并不是一般IT企業的特長。
《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網購用戶接近兩億人,未來電子商務規模將繼續大幅提升,前程無量。不過有專家提示,一些行業進軍電子商務要注意自身特點是否適宜,以免欲速不達。
網絡購物忙壞快遞員,是北京消費市場一大特點。通脹壓力下網購到底有多高的普及率?
整體看,網購消費者多數仍只是將網購作為日常實體店購物的補充,只有9.2%的網購者網上消費占到日常購物總額的五成以上。調查中,34.8%的網購者表示,網上消費占日常購物的比重不到一成;41.6%的網購者網上消費占日常購物的一成到三成;13.9%的網購者網上消費占日常購物的三成到五成。另有6.8%的網購者網上消費占日常購物的五成到八成;2.4%的網購達人網上消費甚至占到日常購物的八成以上。
有企業從幾年前開始嘗試鮮活農產品電子商務,自己生產鮮活農產品然后通過自建的B2C網站和物流網絡完成銷售,但是截至目前盈利的并不多,農業部市場信息司市場流通處處長陳兆云認為,農業生產并不是一般IT企業的特長。
陳兆云:IT商最大優勢是網絡優勢,他可以搭建農產品銷售的網絡平臺,在網絡平臺技術服務方面提供服務,可以提出要求進入這個網絡平臺銷售必須要達到什么質量要求、規格要求還有售貨的及時性,這些根據行業要求可以提。既抓生產又抓網絡營銷平臺不是方向,每個農產品生產有專項技術,那不是你的專長。
除了農業,在去年還有房地產業也瞄準了電子商務,包括潘石屹、任志強在內的20多位地產商組成了房地產電子商務聯盟,電子商務的優勢就在于標的物價錢便宜,交易環節成本低廉,但是去年4月份房地產電子商務第一次競拍的位于北京東城和朝陽的兩所商鋪分別以720萬和1202萬成交,比同地段的商業地產高出三成。中國人民大學不動產研究中心副主任況偉大覺得靠電子商務手段是不能買到便宜的房子的。無論做出什么樣的銷售方式,不會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發展何種本質變化,因為像住房這種產品,它是信息不對稱非常嚴重的,通過網上競拍之后坦率得說只能抬價不能降價。
另外,還有快遞企業也有了進軍電子商務的想法,準備在自己的物流體系上搭建電子商務平臺,而業內普遍認為,物流已經成為電子商務的短板。面對物流困境,電商企業也有辦法。近日,京東商城宣布開通北京市地鐵自提業務,消費者可以選擇在北京地鐵五號線、十號線的20家站點上門提貨,對此,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阿拉木斯也給予了肯定:他表示尤其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是很麻煩的,如果能把這個問題解決的話,當然可能會有失敗,但是必須要創新,因為老的辦法已經沒有特別好的辦法了。 |